11月2日下午,我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在致用楼222室举办“宋代文学读书交流分享会”,此次分享活动依托学院第二课堂开展,由谭惠敏老师全程策划。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张美娟老师,姜云霞老师、荣丹老师、谭惠敏老师担任评委,中文系22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。整个活动包括介绍评委、活动总策划谭惠敏老师开场发言、优秀论文分享、文娱表演、张美娟老师点评与总结、宣布评审结果、现场颁奖等十项流程。
谭惠敏老师开场发言
主持人何子雨(22级汉语言文学4班)、肖甲丞(1班)介绍完此次活动的评委后,由谭惠敏老师作开场发言,她首先指出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文系学子的学习交流,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与论文写作能力,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,提高学习效果;接着,她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本次论文写作的努力,鼓励学生坚持科研探索,同时建议学生写论文要重视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;另她对所有为此次活动提供帮助的师生进行感谢,最后寄语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打开学术研究的小窗口,让大家发现更广阔的世界,为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根基。
优秀论文分享现场
优秀论文分享环节,15位同学从选题的背景与意义、研究方法、论文框架、创新之处、结论与反思等方面汇报自己的论文。他们把目光聚焦于苏轼、李清照、朱淑真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黄庭坚、辛弃疾、周邦彦等宋代著名词人,深入阅读分析文本,从一首词、一个切入点形成了一篇篇论文,除了常用的文献阅读、文本分析法,还融入了西方读者接受理论、女性主义、英汉翻译对比、追溯字的本义及文化含义等跨学科的新视角、新方法、新理论,如22级汉语言文学6班梁颖瑜同学的《浅析李清照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》、9班吴仲启同学的《读者接受视角下再论“诗穷而后工”说》、5班谢圆同学的《故乡,心中不变的坐标——周邦彦<苏幕遮·燎沉香>羁旅思乡情感赏析》等。
诗词联诵《宋韵风华》
舞台剧《钗头凤》
演唱歌曲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
文娱表演环节,22级汉语言文学4班的陈韵婷、王博阳、何子雨等同学带来了诗词联诵《宋韵风华》,声情并茂的朗诵,让苏轼、柳永、李清照、辛弃疾、文天祥等词人如同从书中走进眼前,令同学们领略宋代词人的绝世风华;6班的肖健奕、陈佳纯、曾申平等同学表演了舞台剧《钗头凤》,他们的表演深情投入,精彩绝伦,展现了宋代诗人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,使得现场氛围到达高潮,掌声雷动;4班蒋安柱同学以美声唱法演唱歌曲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,优美凄婉的歌声,如泣如诉,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情感共鸣。
张美娟教授作活动点评与总结
活动最后,张美娟教授作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。张教授指出本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“四个”意识,即文献意识、文章意识、文本意识和跨界意识,同学们学会了使用相关学术引擎去查找文献资料,从文本出发,将小题变为大作,将西方文论用以研究中国文学,初步有了学科跨界意识,将文学与女性学、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;展现了同学们的“四大”能力:语言表达能力、论文选题能力、文章写作能力、口语表达能力,同学们台风端正,表达流畅。在充分肯定学生论文价值的同时,张教授还指出了一些不足:如将研究目光较多集中于北宋词人,却较少关注南宋词人;仅关注了熟悉的词人,却较少关注姜夔、晏殊、柳永、蒋捷等一流词人;选题雷同;选题的范围过大或过小。最后,张主任就今后师生的努力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她认为作为老师,应做到“三个”回归,即回归课堂、回归教材和回归文本;作为学生,则应做到“三多”,即多读文本、多读文献、多想问题。
部分学生获奖情况
经过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老师的评审,吴仲启等15位同学获得一等奖,程湘婷等27位同学获得二等奖,陈耀坤等46位获得三等奖,共88名同学获得奖项。
此次活动促进了中文系学生的学习交流,提高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效果,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,展现了学生良好的学术风貌,这不仅是一场宋代文学读书交流分享会,也称得上是一场宋代文学论文发布会。此次活动范围广,涉及全系师生,发掘了同学们的学术潜力,充分体现了中文系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思想,为未来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(图/文 新蒲京 谭惠敏 蒋颖)